“为什么你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Why do you want to climb Mount Everest?”)“因为它就在那里。”(“Because it's there.”)
1923年,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与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番对话,成为百年来众多极限运动爱好者奉为圭臬的一句经典座右铭。
如今,这句话里的主语从“it”变成了“山”,“因为山就在那里”变得多少有些俗不可耐的心灵鸡汤味,在笔者最近看到的两部关于攀登珠峰的电影里,它都出现了——《喜马拉雅天梯》《绝命海拔》,前者是部纪录片,后者则是部有纪录片风格的故事片,两部电影都把珠峰拍得很美,两部电影本身的质素也是可圈可点。只是囿于拍摄立场,两部电影对于商业登山都有些欲言又止。
笔者不才,想要点破一下。
电影《绝命海拔》剧照。 视觉中国 图
先说一句,马洛里本人就死在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关于他是否在1924年最后一次挑战中成功登顶,至今仍是世纪悬案。
说回《喜马拉雅天梯》与《绝命海拔》,前者本质上是在讲如何培养一名合格的珠峰向导的纪录片,后者则是在讲成了合格的珠峰向导之后如何被客户坑爹的故事。
据说,拍摄《喜马拉雅天梯》因缘起于:位于珠峰北麓海拔5100米处的上绒布寺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寺庙,阿古桑杰是寺中唯一的僧人,他将珠峰视作空行母的化身,认为人类不应当打扰她,但他的儿子却是一名毕业于“西藏登山学校”的高山向导。2010年,制片人雷建军去珠峰拍摄刚从峰顶返回大本营的企业家王石,便遇见了阿古桑杰的儿子,后者托雷建军将一本经书捎给其父。于是老雷的上绒布寺之行,让其有了拍摄一部全程记录攀登珠峰纪录片的想法。
《绝命海拔》则取材于1996年5月10日的一次山难,核心队伍是两支商业登山队:由新西兰著名向导罗布·霍尔领导的“探险咨询”(Adventure Consultants)公司的商业登山队,以及由美国的斯科特·费舍尔组织的“疯狂山峰”(Mountain Madness)公司的登山队。两支队伍中除了向导之外,均为业余户外运动爱好者。这是在2014年珠穆朗玛峰雪崩之前珠峰登山史上最惨烈的一次事故。共有8名登山者罹难,其中两位登山经验丰富的向导都未能幸免于难。灾难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两支队伍竞争登顶,导致登顶之路堵塞,34人被暴风雪困住,惨剧因而发生。
在《喜马拉雅天梯》中,对于商业登山叙述不多,但却特别令人玩味,当一对男女终于攀上珠峰峰顶,旁边的藏族向导却在用汉话催着他俩快点拍照,然后就赶着他们下山了。《绝命海拔》则像是在解释为什么那名藏族向导会如此着急的原因,即如果错过窗口期,将会遭遇怎样的危机。
所以,为什么你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呢?
电影《喜马拉雅天梯》剧照。 视觉中国 图
几个星期前,《喜马拉雅天梯》曾举办了几次与主创见面的点映场,映后的交流环节,总有人问片中向导相似的问题:“像我这个年龄还能攀登珠穆朗玛峰吗?”印象中那位向导总是回答“可以”。
一次,我在见面会后拉住那位询问自己能否攀登珠峰的大叔,他看上去有些中年发福,“您是真心想攀珠峰吗?”我问道。
“是呀,这是我多年来的梦想。”大叔回答。
“为什么一定得是珠峰?”
“因为山就在那里。”大叔为自己能说出这句名言洋洋得意。
《绝命海拔》有类似情节,在珠峰大本营中,同样有人问了这个问题,同样有人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然后提问者急了,“这并不是你想要攀登珠峰的理由啊。”
《绝命海拔》改编自《进入空气稀薄地带》(Into Thin Air),此书自出版以来,英文版销量过百万,并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登山者的《圣经》”。它曾荣获普利策奖,被评为《时代》周刊年度图书,也曾长踞当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榜首长达52周。该书作者、美国作家乔恩·克拉考尔作为《户外》杂志特派记者跟随罗布·霍尔领导的登山队攀登珠峰,是那场山难的幸存者之一。
但比较一下《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与《绝命海拔》,两者对于山难呈现方式还是不一样的。在电影里,营救者面临人性上的抉择,被营救者面临与另一个活生生的人争夺生还的机会,被抛弃者的绝望、无奈抑或愤恨,这些戏码都被轻描淡写地略过了。呈现出来的,用一句俗语来讲就是还原他们这些人是怎么“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比如罗布·哈尔率领的“作死小分队”,他带领的队员,有的暴躁,有的执着,有的连冰爪怎么穿都不会,罗布·哈尔自己也非要满足客户的要求,过了窗口期登顶,导致最终悲剧的发生。看到最后,那个“给钱就是大爷”的德克萨斯人居然活了下来,也是真真让人看着来气。
几个世纪的世界地理再发现以来,探索未知世界先是成为西方上流社会的时尚,随后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成为欧美诸国各阶层都追求的风尚,而这一潮流自20世纪科技爆炸式发展之后,令许多人的肾上腺素上涌。然而许多人只知道山在那里,却忽视了死亡也在那里。并非每一位探险家都值得名垂青史。如今,几乎每一座山峰都被商业登山公司标上了价格,似乎作为旅游者的你,只要轻点鼠标,下一刻就能在山顶发个朋友圈。
所以,当你想要攀登什么高峰,穿越什么峡谷,游过什么海峡之前,先去看一下《绝命海拔》,倒不是笔者在此小肚鸡肠说什么“花钱买罪受”之类的酸话。如果没有敬畏之心,如果只是为了想要在日后能够人前显摆,那还是趁早打住吧。请上网搜索中国一起著名的山难,其中一人是穿着皮鞋去登雪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