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马
中国境内活动的早期马类有三门马、黄河马、云南马。这些古代的马曾经是古人类的重要食品,三门马在更新世中期逐渐发展成北京马,而在更新世晚期发展成普氏野马。现在的蒙古马就是普氏野马进化来的,马匹都是带有野性的,必须通过驯化才能使用。牧民养的马匹还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供人们使用。
东汉马
古代中国人使用的主要是经过驯化的蒙古矮种马。它们具有长而飘逸的鬃毛、额毛、以及粗大的尾巴。这是它们与典型的草原野马之间的区别。这可能也是和阿拉伯马杂交的结果。中国古代的马匹品种可能大多是以草原野马为祖系与其他马种杂交、选择后发展而来的。那时的马匹身体较矮,脖颈短粗,腿也比较短小,显示着蒙古矮种马的特征。
西晋马
夏、商、周时期丰富多彩的各色马匹都属于这种蒙古矮种马类型。商代的马只用于驾车,不用于乘骑,周朝的马有战马、耕田的役马和劣马之分,良好的骏马甚至价值千金,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宝物。我国骑马之俗是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的。
东晋马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中原地区不适于驯养马匹,尤其是不能驯养出优良的战马。自古以来,朝廷饲养繁殖马匹的马监都是设立在今日的陕西北部、甘肃、宁夏一带的草原地区。秦汉的战马都是个子小,四肢粗壮,颈短臀圆,胸宽背阔。力气大,耐力强,但是奔跑速度较低的甘肃、青海“河曲马"。属于蒙古马系列的品种。
唐马
汉武帝为了改良马种,派使者得到乌孙人驯养的良马,又以战争得到大宛上千匹汗血宝马,改善了汉朝的马匹品种。另外早在春秋时期就己掌握的公驴与母马交配而生杂交种骡子的技术,骡子体大,力强,速度快,耐力好,易于饲养和调教,病少,是一种十分优良的杂交种,上等的骡子其性能并不亚于上等的马,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宋马
唐朝主要由装备精良的骑兵所组成,唐朝引进大宛马作为种马。经常从西北草原民族那里交换与购买马匹。拔汗纳国曾经献过六匹真正的汗血马。薛延陀也曾贡献了五万匹青白杂色和黑鬃的薛延陀马,这些进口种马不断改善唐代驯养马匹的品种。突厥马也是唐代马的主要来源。有时一次有五千匹之多。西域大食、龟兹、吐谷浑等也有贡马的记载,
元马
五代与宋朝时中原和西方的直接联系被截断,西方骏马的种系逐渐消亡,总观两宋养马之政,获益不大,成功甚微。马政颓弊,国家养马既少,西南马体矮小质量亦差。宋朝为解决军马急需不断扩大马源。主要是买少数民族的市马.尽管两宋在养马买马上耗费大量资财,但仍没有解决军马不足的问题。骑兵有十分之三、四无马。
明马
元明时期蒙古矮种马大量涌入,明中叶以后,买马代替了一部分养马,朝廷内在买马与养马上争论不休。买不到良马,马多死,马政又江河日下颓势,终于无可挽回。明清时期再也看不见那样雄峻的高头大马了,
清马
清朝牧场饲养之马往往数量不足,所以允许就近买补。所买之马大致可分为囗外马、西番马与土马三种。口外马指张家口、古北口之外喀尔喀蒙古诸部落所产之马。此马最为强健,作战、驮运最为适宜。西番马即青海、西藏等地少数民族所饲养之马。土马即内陆各省所产之当地马,此种马虽不如囗外马强悍,但却能很好地适应当地各种气候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