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節需要提供更多來源,否則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17年9月10日)
对内改革
编辑
農村改革
编辑
参见:三農問題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
在改革前的时期,中国农业的绩效极差,粮食短缺现象十分普遍[214]:478。中國大陸農村地區自1958年北戴河會議後建立了全國範圍的人民公社,將農民手中的一切個人財產與生產資料劃歸公有,生產生活的指導權過於集中,並且在產品分配上採取了较为絕對的平均主義來分配,造成“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坏一個樣”的局面,雖然這種體制在產品相對充裕時可以有效地減少自然災害為個人帶來的損失,但也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1978年,中國安徽省面臨旱災,當地鳳陽縣小井庄、小崗村等地的農民決定實行包產到戶,均分小隊下轄的土地與勞動工具,展開自負盈虧的農業生產——這在人民公社下是屬於私分共有財產的重罪。然而這兩個村在當年的農業收入中就創造了驚人的成績,這件事情不久就被上報至中共中央,雖然中共中央在1979年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依然規定不得私分田地,但這種行為早在1978年安徽、四川兩省便已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並取得了在災年農業生產超過往年的成績。
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的講話中公開支持了這項措施。不久,在中國所有的農村都開始強制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體制轉變,這種決定在堅持土地最終所有權為國家的情況下,許可農民自行生產、自負盈虧,只繳納部分農業產品。並鼓勵農村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業副業,向專業化、商品化的方向繼續發展,並廢除了不適合農村生產力發展的人民公社體制。
名义上新体制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实际数据表明,改革后,农业产量增速放缓,农业基础设施成为无人料理的公共物品,随着农业生产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产品和工业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拉大,由于信息不对称,孤立的农民无法了解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无法形成对农民有利的农产品市场,农业收入下降;而原有的农村乡镇企业被乡镇领导私自占有后迅速发展起来。
同時,人民公社的解體也導致了原本農村的合作醫療制度迅速消失,造成了中國農村和城市地區的進一步分化。並且在包產到戶以後,小農經濟不再適合農業集體化,公社時期大規模建造的水利灌溉設施,由於無法召集大規模人力維修,而不斷破損。同樣在公社時期的大規模新墾高產、穩產田運動,也無法繼續。集體化的消失也打斷了在人民公社時期,農村逐漸開始發展的機械化,在另一個層面上使得農村更加落後。不僅如此,公社解體後,傍依公社生存的部分鄉鎮企業也無法繼續經營,最終全部破產或者通過改制而私有化。
多数人認為中國農村的改革取得的成效使得当时佔全中國人口70%以上的農民逐步擺脫了貧困,並促使部分農民先于其他地區先富裕起來。同時農業的改革雖然在初期颇有成效,但隨著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逐渐深入,農村的發展开始低於城市地區的發展速度甚至至今两者之间已经有了巨大的差距,这導致中國出現了令世界關注的貧富分化現象——這在強調以共同富裕為最終目標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是難以想象的。由於步入20世紀,90年代來中國政府並沒有對農村地區貧富分化抱以足夠的關注,事態逐步成為中國迅速發展,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實現全面復興的最大障礙——三農問題。
自2002年以來,中國最高行政文件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強調三農問題對中國建設的影響,中國政府也開始重新調整農業地區的政策。
2006年,中国废止农业税条例,中国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历史终于结束,经改革开放农业改革,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
城市改革和工人階級
编辑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經濟(尤其是國營經濟)佔據了90%以上的工業總產值。而且企業的生產經營脫離市場,一切產品生產由政府下達訂單;而掌握企業主導權的並不是工廠廠長,而是國家委派的幹部——公方代表或上级党委委派的党支部书记。無論是國營企業還是極少部分的私營企業,工人一律不得被辭退,也沒有相應的破產措施,部分虧損嚴重的企業只得由國家背負這些不良資產。缺乏競爭、不負盈虧的企業主觀上沒有研發新科技、擴大再生產的動機,結果在同期世界上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都抓住了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導致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
農村地區6年多的改革令中國的領導人看到了改革帶來的巨大動力,轉而着手對中國城市經濟進行改革。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發表《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標誌著城市改革的開始,並在1985年全面展開。
鄧小平在1977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便提出以科學技術帶動社會生產力。1985年的改革更進一步打破了原有的計劃經濟理念:政府一方面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遣返私營企業中的公方代表,引入市場經濟中的許多觀念,發展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政府認可了私營企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和所處地位,並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成分進一步發展以帶動中國經濟,打破了中國經濟公有制成分一枝獨秀的局面;抽回公方代表,逐步放寬私營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將企業納入宏觀經濟的管轄範圍内,與市場調節作用相結合;對於生產盈利不再堅持一刀切的均分政策,轉而以按勞分配為主要的分配方式,以不再堅持共同富裕為代價換來了企業的生產活力。對國有經濟成分進行改組,由政府絕對控制經營轉為政府擁有企業的絕對決策權,將一半經濟活動權下放給企業,支持並鼓勵負債企業兼併或破產——這極大地動搖了工人心目中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形象,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政治地位極高的工人群體被改革開放引入的政策所衝擊,伴隨着各地國營企業的關閉,全國約有數百萬工人失業。中国政府引入下崗再就業政策(譬如“红帽子工程”),大量減少了失業人口,缓解了工人的不满[215]。由此,「改革开放的成功如果没有工人阶级的支持以及下岗职工的奉献和牺牲也是不可能的。国家现在所积累的巨大物质财富,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14]
城市改革取得的進展一度成效不大,反而在原有計劃經濟理論遭到抛棄的情況下引發了國内民眾的思想混亂。加之1985年以來政府不斷放寬思想言論控制,原先身為“封資修大毒草”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開始被部分知識分子所接受,對西方民主的嚮往與追求成為日後兩次大規模民众運動興起的原因之一。1989年后,政府再度放緩城市改革步伐,轉而開始控制國内混亂的思想。1992年過後,政府再度對城市的體制進行改革,並不斷將各種政治決策公開化,並設立聽證會以便于民眾參與政治決策。
自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後,蘇聯、東歐和東德共产主义阵营随之垮台,中國共產黨的立場日趨保守,政治改革步伐放緩,黨内也出現了重提階級鬥爭觀念的聲音。為維護改革開放的大局,邓小平再度出面,南下巡視中國數個設立經濟特區的省份,發表了事後稱為“南巡講話”的發言,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利用個人威望重新將改革開放的政策穩定下來,並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政策的“兩個基本點”之一。這場講話確保了今後中國政府既定國策的穩固,也逐步將中國經濟實力帶上一個又一個新臺階。
服务业
编辑
上海证券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20世纪90年代,金融业自由化[216]:339。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服务业被解释为可开放的,外商投资获准;零售、批发和分销的限制也已经结束[217]:657。银行业、金融服务业、保险业和电信业也向国外投资开放[217]:658-659。
中国的银行业由四家大型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主导,而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低效和垄断的[218]:522[219]。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银行。由于国家管理效率低下,这些金融部门被普遍视为中国经济的累赘[220]:866。不良贷款主要由地方政府和无法盈利的国企出于政治目的进行[218]:523,尤其是保持低失业率的政治目标,是金融体系和经济的一大拖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随后对这些银行展开了资本重组。2000年,这些银行在GDP中的比重高达22%以上;到了2006年,它们在GDP中的比例下降到了6.3%,总额约为1,600亿美元[218]:528。观察家们建议通过银行体系私有化来解决该问题,4家银行在股市上市时,这一建议得到了部分执行[218]:530。由于中国的两大金融交易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只占到GDP的11%,因此在筹集资本方面相对无效[218]:514。
到20世纪80年代,广告在实现邓小平推进的现代化目标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中国政府仍然在毛泽东时代的平均主义理想上大作表面文章,但这并没有抑制消费主义的增长[221]。
對外開放
编辑
外交政策
编辑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1978年11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出访新加坡,与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举行会谈,并谈到改革开放要借鉴“新加坡的经验””[222][223]。期间,邓小平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承认并改正了两个错误:一是改变保守自闭,主张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二是接受李光耀的建议,不再搞革命输出,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对外关系[47][48][49]。此前,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尤其在毛泽东时代)在东南亚地区大力输出共产主义革命,援助了包括印尼共产党、马来西亚共产党、越南共产党、柬埔寨红色高棉、老挝共产党、缅甸共产党在内的各国共产党组织和游击队,导致部分地区排华情绪严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8][224][225][226]。改革开放后,为了对抗苏联,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依然对柬埔寨红色高棉提供了长期军事援助,至1993年柬埔寨大选后中国才停止对红色高棉的援助[227][228]。
与此同时,1978年邓小平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战略决策,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千上万的学生开始留学海外[229]。1989年,“六四事件”发生后,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善于守拙”、“有所作为”等中国的外交战略,后被归结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八字战略方针[230][231][232]。
经济特区
编辑
参见:经济特区 深圳下四區被劃為特區而大幅成長大廈高樓林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9年以前對外貿易值只佔經濟比重很小的一部分,这一情况源自于毛澤東“内無内債、外無外債”的政策。但一些海外華僑的主要集散地廣東、福建經常有一些華僑在自己的祖籍所在地開辦工廠。1979年,中國政府決定放寬對對外貿易的限制,給予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的三來一補特殊政策。1年后在鄧小平的大力支持下,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及福建省廈門四個地區宣佈改制為對外經濟特區。
1979年1月31日,深圳蛇口工业区正式建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个试验区,在袁庚等人的领导下逐渐发展出了“蛇口模式”、诞生了知名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此后向全国推广[233][234]。1984年1月,邓小平首次考察深圳,肯定了“深圳速度”,认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235] 1980年代,在袁庚的推动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保险机构——平安保险,先后在蛇口成立[234]。
位于深圳市蛇口工业区的知名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參考的發展经验,將加工裝配、合資經營作為主要的外貿形式,並許可了少量外商獨資企業存在,意图從中學習領先的科學技術和優秀的經營方式。改革開放的四個試點城市的发展模式在1984年鄧小平南下巡視時被给予充分肯定。在1984年進一步開放了广州、上海、天津等14個作为“沿海開放城市”,並將環渤海地區、長江、珠江、廈漳泉三角洲地區辟為經濟開放區。對外開放的4個試點在很短的時間内就取得了驚人的進步,深圳從一個泥灣村落發展為與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不相上下的繁榮都市。其餘三地也成為80年代初中國經濟的巨大亮點。隨後開放的14個城市也取得年均10%以上的經濟增長。1988年,感受到對外貿易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后,中國政府將海南单独设省后全省對外開放,成為中國最大的對外開放區。同時對外開放的地點也隨著沿海向内陸地區發展。而現在各省各市均有權規劃土地,並在國務院批准后設立對外開放區。这成為刺激中國經濟起飛的一大因素。
不過改革開放初期,出於對共產政權的不信任,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開始,在對外交流方面,接近鎖國狀態,很少人對當時中國大陆有所了解。因此改革開放湧來的外資,最初是以香港資金(港資)佔最大比重,達百分之八十[236]。直至2011年全年,名义上港資仍佔外資比例達66.3%(投資金額770.11億美元),是内地吸收外资的最大来源地[237](实际上一部分港资来源于其他地方,包括中国内地本身)。
国家级新区
编辑
参见:国家级新区
国家级新区是承担中国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238]。国家级新区属于城市新区的范畴,是依托旧有城区建立的新城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依托的城市一般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国家级新区由国务院批复,相比由所在城市政府批复成立的省市级城市新区,其产生背景和开发建设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因此,其行政等级普遍高配一级或半级,以调动更多的资源[239]。 至2020年中国共设立19个国家级新区,国家发改委要求各个国家级新区围绕1至2个重点问题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以便推广到其他区域[240]。
1992年10月,浦东新区成为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曾经改革开放的前沿,如今是中国金融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以金融、保险和证券及商贸为主要产业的国家级开发区。2021年6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拟授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241]。
2017年4月,雄安新区成为中国大陆第19个国家级新区,中国政府对外宣称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继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该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242]。
自由贸易区
编辑
参见: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
上海自贸区
自由贸易园区是指在主权国家或者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新的试验田,实行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截止2020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中已有21个被批准建立自由贸易实验区[243]。中国政府赋予了试验区相当大的自主权,包括在试验区放宽外商投资建设各种限制,放宽土地使用权限,允许自贸试验区自己推出税收政策等[244]。
作为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2013年8月正式成立[245],该试验区成立时,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辅之以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和洋山港临港新城,将大力推动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推动货币兑换自由。
位于中国东北的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目标是打造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枢纽,提出了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的交通物流枢纽。
西南的云南自贸试验区目标是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建设连接南亚东南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推动形成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开放前沿,提出了创新沿边跨境经济合作模式和加大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力度等。
自由贸易港
编辑
参见:海南自由贸易港
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中国政府计划在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更进一部建设的自由港[82]。相比之前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贸港被赋予了更大的权限,实行零关税,封关管理[246],更大开放金融,农业,教育,科研,医药,体育,航天,文物等领域的资本准入[247],《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案》发布后,更赋予了海南自贸港更大的自治权和不违宪前提的立法权[248]。中国政府甚至一度试图在海南自贸港"试水”博彩行业发展赛马[249][250][251][252],结果期间引发极大的争议[253][254],最终被海南省自行否决[255]。
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中国大陆首次在省级行政区对多个重要的政治及经济框架进行大幅度开放性经济改革,改革范围包括海关,自由贸易,外国企业设立实体产业及投资,产权保护,移民及人口流动,金融,税收,经济事务立法权等极多个方面全面进行的。同时海南自由贸易港将直接接受由中国国务院框架下的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等部委派出驻地干部在海南实地指导工作。
2021年6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法案中涉及自贸港内居民权变更、接入全球互联网、出入境政策及封关等深化改革创新与开放之内容。授权后海南可以进行相当程度的改革与自治,在管理制度上将与内地有所区别,2023年,海南开始进行封关作业,计划2025年底前实现全岛封关运作[256]。
台湾问题
编辑
主条目:台湾问题、邓六条、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和三通
国际合作
编辑
作为对外开放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组织。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权[257]。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258]。
2001年,中国在美国等国的支持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59],外贸开始快速发展,并在2014年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60]。
2001年6月,中国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6国一同创立上海合作组织[261]。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
2013年,中国官方提出“一带一路”项目,其范围涵盖中国历史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行經的中国大陆、中亚、北亚和西亚、印度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南美洲、大西洋地區的国家[262]。主要目的是投资开放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基础设施,开发当地市场加强与当地的贸易以改善中国对西方欧美市场的依赖,同时保障中国粮食和能源的供给安全,消耗中国的过剩产能,同时带动中国中西部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263]。(相关内容:丝路基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2016年1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在北京开业。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峰会在中国杭州市举办,这是中国首次举办G20峰会[264]。
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订,该协定是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十国发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与东盟有自由贸易协定的五国共同参加,共计15个国家所构成的高级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超越了歐盟自由貿易区成為世界上最大自由贸易经济区域。
单边开放
编辑
从2023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大量亚欧非国家實施降低關稅、簽證豁免、加大中方投資和开放外资投资限制等政策,被称为“单边开放”[265][266]。在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推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中国将“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267]。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认为单边开放政策“具备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的能力”[268]。“不僅可能促使美國的「兩極化」演變成「自我孤立主義」,也能加速推動國際秩序重塑”[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