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取自词牌名,读来似有龙吟水啸之貌,青峰入水,翠龙出潭,带起一泓绿意。
据说,“水龙吟”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据《北齐书》卷二十九“郑述祖传”:“述祖能鼓琴,自造《龙吟十弄》,云尝梦人弹琴,寤而写得。当时以为绝妙。”因此,人们多也以龙吟喻笛声。
到了唐朝,君王出行有仪仗鼓吹,所奏乐曲有《龙吟声》,是出行中吹打的一种仪仗乐。而在宫内娱乐时,也有类似的笛曲,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第三:“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除了宫廷音乐外,唐代民间也流传着一种击打乐《龙吟歌》。唐代乐曲名虽有“龙吟”而无“水”字,但在唐人的理念中,龙与水密不可分,故唐人亦多以龙吟喻水声。
水龙吟一调以苏轼《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为正体:
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上片,咏秋夜南归飞雁,暗示苏轼自己得其所归的愉悦心情。下片,写鸿雁传书,寄寓妇女思念征人之情,反衬苏轼忠君的一番苦心。全词,借景抒情。名为咏物,实是抒发苏轼心境、志趣、感叹,以鸿雁自况,咏物喻志,是苏轼黄州词创作的一大特色。
同一词牌,在不同词人的笔下往往会被赋予不同的韵味,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来就格外的豪迈。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有志难酬的苦闷就在这“栏杆拍遍”中一览无余。竹管之音在夏日即将来临之际听来格外惬意,仿佛在悠悠的笛声中带来了一丝微凉的风,天地之间一片澄澈。你也不妨和孩子一起,一边享受清风,一边来一次随心所欲的色彩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