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渐凉,小编最近开始打扫冰箱里没吃完的剩冰棍儿了。想来,雪糕这种东西无论口味怎么创新变换,都离不开水和奶油的配方。
章怀太子墓壁画(局部)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早在千余年前,我国唐代就有类似“冰淇淋”的冷饮了——在章怀太子墓里的一幅壁画中有所体现。
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李贤早逝,他墓中就画了几个丫鬟托着装有“酥山”的盘子。“酥山”简单理解,大概就是将奶酥堆成山的样子。
唐代诗人王泠然曾经在诗中写到:“非固非絺,触皓齿而便消”,说的就是酥山。
杜甫也有诗盛赞酥山:“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五代诗人和凝在《宫词百首》中提到:“暖金盘里点酥山,拟望君王子细看。更向眉中分晓黛,岩边染出碧琅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代“美食家”们复刻的“酥山”
唐代藏冰的地窖叫做“凌阴”,将冷冻的奶酥从“凌阴”中取出,加热到融化,再加入蔗糖、蜂蜜等调味,握在手中滴到盘子里,滴成山的样子,称之为“滴酥”。由于盘底铺了冰,所以热奶酥很快就凝固定型了。
说了半天“酥山”,何为“酥”呢?《大般涅槃经》中提到:“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所以,“醍醐灌顶”原本是用提炼“纯酥油”的难度来比喻佛法高超。佛用纯酥油浇到头上,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后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彻底醒悟。
“醍醐”作为最顶级的乳制品,大概是从魏晋南北朝的游牧政权那里传过来的,唐代的时候已经在贵族阶级普及了。
当然,我们现代人这样推测和复刻酥山,也不一定和唐代时候的做法一模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解暑的甜品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很早。
只是古与今刚好相反,现在我们有冰箱,冰块要多少有多少,但醍醐难寻。古人有的是时间提炼“醍醐”,却难寻冰块。
贵族们除了挖“凌阴”存冰之外,后期也出现了冰箱。
清代 黄花梨落花流水纹冰盒
观复博物馆藏
清代 柏木冰箱
观复博物馆藏
各位看官如想近距离观赏古代的冰箱与冰盒,不如来观复博物馆逛逛。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